close

宜蘭行心得


作者:葉建宏


 


這一次有幸參加殘障聯盟與永慶基金會所舉辦的宜蘭無障礙之旅,雖說之前有幾次到訪宜蘭的經驗,但是能這麼貼近的走進宜蘭的在地生活,以一個輪椅使用者的角度,實際的走訪宜蘭的在地風光與民情,實在是一個很難得可貴的經歷。


 


此行的第一站是頭城,是一個很有鄉土文化味的小鎮,只是走在老街的路上,第一個感受到的不是兩旁建築物所散發出來的歷史氣息,而是路面鋪設了不規則的石塊,造成輪椅抖動難行的感覺,那種刻意營造的老街道路,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古老的、未開發的傳統氛圍呢?



 


走在這個小鎮上,我的很多感覺都是跟目前的生活樣態錯位的,從馬路上不多的車輛、鮮少的紅綠燈,甚至是走過菜市場旁與買菜的婆婆媽媽們交會時的感覺,都跟記憶中鄉下老家街上的印象很類似,讓我逐漸的走進我記憶中對老家的想念,走著走著,有種莫名的錯亂,小鎮的一切都跟自己失落的記憶暈開了,也與現實的分際重疊了;不過這份記憶裡的悸動卻是很鮮明地碰觸了一些過往的挫折,幾乎無法行走的人行道上,充斥著路燈、變電箱及各種貿然矗立的阻礙物,兩旁加高的店家也不得其門而入,似乎越是離開台北就越能感受到環境障礙對於身障者生活的影響。


         

 


而這趟行程裡面,最讓我充滿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應該是要到訪每年宜蘭的重要活動-在親水公園舉行的國際童玩節,興奮的自然是第一次有機會接近水上活動,而害怕的也是所有電動輪椅使用者的顧慮,怕水會造成輪椅故障。


 


不過後來的結果卻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我似乎是用盡一切可能的方式,都無法靠近戲水活動區,而且當天的天氣晴空萬里,沒有一片烏雲可以把我澆濕,我在完全碰不到水的異常「安全」環境下,特別失望。



 


透過實際的場勘,發現整個親水公園在當初的規劃上,是以功能導向在建構的,碎石與石板鋪設的道路,雖有助於景觀,卻不利於行動不便者行走,而處處可見的高低差,雖有利於排水洩洪,卻也阻斷了輪椅使用者的參與機會,就像是兩種價值觀的交會,舊式的建築規劃接待不了我這樣一個使用輪椅到訪的陌生人。



 


既然叫做「國際童玩節」,那對於無障礙通用設計的概念,以及盡力確保每個人參與機會的努力,都該有國際規格的自我要求;畢竟,不能同玩的童玩節,對於許多身心障礙的小朋友來說,那一份失落感,也不是我這個超齡兒童可以筆墨的。



 


在此呼籲,期待有關人士能夠在未來規劃上,為這一群可能到訪的人,預留好讓他們可以參與活動的機會。


 



    備註:本調查計畫與永慶慈善基金會共同合作。



※     調查日期:100.08.1408.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心障礙聯盟 的頭像
    身心障礙聯盟

    身心障礙聯盟Freemove123

    身心障礙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