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年來對於身心障礙者的觀念已經從個人模式逐漸演變成為社會模式,所謂的個人模式就是認為身心障礙是個人問題,因為心理、生理構造或功能上的喪失與異常,導致其無法執行一般人的行為與活動,社會大眾以個人模式看待身心障礙者時,會有所偏見,也期待身心障礙者應該要個人調適以符合社會環境。


 


而社會模式則拋棄以疾病的觀點來對身心障礙者進行分類,認為身心障礙是社會壓迫下的結果,所謂的身心障礙只是一個動態的生命經驗,是與環境互動後所產生的結果,強調其權利與選擇權,並應提供環境的支持與協助。


 


看完理論說明,可能對於這樣概念的轉變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但是透過實例了解後,就可以體會到觀念的轉變有多麼的重要。


 


在廣青基金會今年度的圓缺影展當中,有放映兩部片子,一為Pushin’ Forward向前推進(脊髓損傷),一為Silence With A Touch長默慢慢路迢迢(尤賽氏症),關於影片的內容在這裡不多做介紹,有興趣者可以連結至廣青文教基金會進行查看。


 


在這兩部片中分別提到了兩段引人深思的話,在「向前推進」中,中途受傷而成為脊髓損傷者的主角說,他從未因為自己成為身心障礙者而感到沮喪,但是當學校童子軍的聚會場地沒有無障礙設施的考量時,他當下覺得難過,因為他害怕自己若是與兒子一起去參加聚會,必須要手腳並用的爬下地下室時,會讓兒子受到同伴的嘲笑,也覺得自己無法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原本凡事都自己來的他,因為無障礙設施的欠缺覺得自己一點用都沒有……


 


在「長默慢慢路迢迢」中,逐漸失去視力的主角說,他不願意拿著白手杖在路上走,因為他說,旁人總是露出驚恐的表情,想要閃開,卻又不斷盯著看,那種感覺似乎自己做錯了什麼事、被掏空,令人十分不舒服……


 


如果用過去的個人模式來看,以上兩位主角就只能繼續沮喪下去,因為社會環境與大眾的態度就是如此,必須要學會「堅強」與「自我調適」,社會不會改變什麼,但是如果轉變成為社會模式,我們必須去除環境所帶來的阻礙,社會大眾也必須要轉變對待身心障礙的看法與態度,所以沒有無障礙設施不是身心障礙者個人要擔負的責任,而是相關單位理所要提供或是進行改善,社會大眾也應將身心障礙者視為整體社會公民的一份子。


 


障礙不是個人、疾病、因果輪迴的問題,是社會與政治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心障礙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